资讯
2016-05-14 14:47:44 来源:
[摘要]"北京+张家口崇礼"成功取得2022年世界冬奥会主办权,创出了奥运史上申办的奇迹,与此同时关于提升配套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成为了热门话题。冬奥会的场馆建成什么样?场馆内的智能化工
四、建立健全馆内的应急智能逃生系统
应急智能逃生系统是近几年针对大型公建中逃生难的问题而逐步纳入建设程序的技术性提升系统。我国的"消防逃生系统"多年来一直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理念和技术规范,产品的生产、检测和工程项目验收等一系列工作一直被消防部门"垄断性经营";设计部门也仅以符合和满足"消规"基本要求为设计条件,并非站在建设、运营和管理者的角度,依实际需求而设计。依据笔者的相关工程经验认为:目前的"消防逃生系统"存在不尽合理之处,主要是基于下述三点:
其一,规范中的要求有些刻板,但并非实用,如关于垂直载客电梯的使用,要求遇火灾区域非消防电梯停运,公众须利用疏散步行梯逃生;消防电梯须迫降首层开门。对于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类的人员密集的建筑物,本身具有出发层和到达层,非要强制消防电梯迫降首层是否太"刻板"?是否应须依据不同的建筑物应用来据实要求并设计实施呢?
其二,目前的逃生指示标志一般尺寸偏小、亮度偏低,且多自带后备电池组,又因目前并未能实现联网监管,并不能掌控后备电池组的工况,长时间不用一旦遇火情之需启用,仍能保持好用的不多。此外,指示标志安装的部位偏低(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在建筑物的底部离地坪300mm之处,一种是铺设在地坪上;类型也有两种,一种是用灯箱,一种是具有一定反光功能的"即时贴"或喷涂模式)。消防工程给人逃生的指导意见是:火灾时因烟雾原因,逃生公众须沿地面"匍匐前进"依次逃至安全地区。这种指导对于着火区域逃生人数偏少,大家都很理智的情况下不失是一种好办法,但在火灾区域逃生人数巨多,在烟雾弥漫且乱作一团的现场,大家均匍匐在地,满眼看到的均是逃生人员的大腿,还能看清地面或墙面底部的逃生引导标志吗?能否依据建筑物的应用不同,提倡并实施"三层"逃生引导标志,即低层、中层和高层,且逃生指示标识尺寸醒目、亮度明显,在烟雾环境下清晰可辨,才能真正发挥其逃生指示作用。
其三,大型公建的投资建设者一般也仅以能"通过消防验收和开业经营"为主要目的,而对应急逃生系统并不关心,有"应付消验之嫌"。笔者曾参与过一些大型公建的验收活动,验收时火灾自动探测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尚未调试完毕,报警不响,联动不灵,消防栓管路无水,消防控制室尚"一片狼藉"等,各类不符合验收条件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为了"赶工开业,赶工献礼"的业绩或政绩目标仍通过"消验"的项目并非少数。同时,建设者提供的验收项目中对应急情况下的疏散、救援、引导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很多事项也并不在验收范围之列。 近些年大量建造的大型公共场所,如:体育馆、机场候机楼、车站候车厅、三甲医院、星级酒店、大型超市等,均在不同程度的打造"智能逃生系统",但因投资体制不同,设计者/建造者的意识不同,其效果并不理想。希望借"北京+张家口崇礼"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机会,借修建或改扩建体育场馆的机会,能将"智能逃生系统"落实到实处,真正解决场馆的公共安全问题。
五、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事件指挥系统的建设
依据GB/T50314-2006和GB50348-2004规范的要求,在大型公共建筑物内应建设级别相当的"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室、应急指挥中心等),且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中心的一切应急指挥的设备和设施手段。如GB/T50314-2006中要求:须采集事故现场信息,收集各子系统上传的各类信息,接收上级指令和应急指令下达至各相关子系统;建立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并设置多媒体信息的大屏幕显示;需要联动消防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完善应急广播,应急情况下的语音疏导和智能逃生联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宜配置总控室、决策会议室、操作室、维护室和设备间等工作用房等等。
若条件允许,可将建筑物内的"消防/安防监控室"扩展成为"应急指挥室"使用;若建设条件暂不允许时,对于体育场馆类建筑可在有赛事时安排公安/特警部门的"流动指挥车"驻留赛事现场,作为比赛期间的临时"应急指挥中心"。一般的场馆,为了方便赛事电视的实况直播(或转播)在赛场的某部位会预留与电视转播车的接驳点位(供电、信号、数据等的各种光缆/电缆);同时,在该部位也可预留出可完成现场应急指挥功能的各种缆线与"流动指挥车"进行接驳,使指挥人员在"流动指挥车"上来完成对赛场的实时监管和应急指挥功能。
价格:¥0.00
价格:¥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