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12-16 10:21:41 来源:
[摘要]摘要
自由港是领土例外主义的一种形式,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范例。在当代背景下,它们充当着运输、物流和贸易平台的角色,利用其领土例外论作为竞争优势。
摘要
自由港是领土例外主义的一种形式,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范例。在当代背景下,它们充当着运输、物流和贸易平台的角色,利用其领土例外论作为竞争优势。自由港,如香港、新加坡和迪拜,是世界领先的商业门户之一,为交易、运输和物质产品的转化提供了一种杠杆。自由港的历史演变突显出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导致了多种模式,每种模式都符合特定的监管和运营框架。
本文旨在理顺自由港的复杂性。它基于大量的经验观察和对自由港结构、功能和演变的分析。收集到的自由港数据有助于确定演变的三个构成因素:外部因素(管辖权)、内部因素(提供的服务)和联系因素(流动方向)。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自由港模型,对13种自由港类型进行了分类,解释了自由港的演变,并展望了自由港的发展前景。
介绍
自由港是一个正式界定的区域,通常包括整个城市,有利于海关监管,通常允许外国投资和所有权。尽管自由港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自由港数量和地点的不断扩大,它们作为运输、物流和贸易平台的重要性越来越大(Bost,2011)。因此,它们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发展水平,而是广泛存在的跨国主义形式。2012年,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马达加斯加正在启动一个新的自由港,但在美国,在276个自由区运营的3200多家公司中,约有37万人就业(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大会,2013年),约占美国进口额的一半(Tiefenbrun,2012年)。
自由港的发展是内陆物流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以及货运代理处理、分销和处理具有国际原产地或目的地的货物的战略来塑造海上运输的一个例子(Rodrigue和Notteboom,2009年)。将自由港理解为国际运输的一个特定结构和功能节点,需要进一步证明陆港(内陆码头)、运输走廊和港口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贸易相关的因素(Slack,1999;Roso等人,2009;Wilmsmeier等人,2011)。贸易便利化主要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一个问题——例如,见Farole(2011)、Barbier和Véron(1991)和Arvis等人(2007年),但此类政策在主要门户及其腹地采取的空间形式仍有待更密切的研究。自由港是一个相关的分析单位,其中贸易便利化正在形成流动结构,特别是支持要素,包括港口码头、联运堆场和物流区是如何建立和整合的。
文献综述
几个世纪以来,自由港一直是国际贸易体系的组成部分(Aftalion,1901年;Thoman,1956年;Bost,2011年;Lafargue,2008年;Farole,2011年),并在其作用、性质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几次变化。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国际贸易日益自由化,这一概念进一步演变。以前所谓的自由港分为几个自由区概念,如自由贸易区(FTZ)、外贸区(FoTZ)、出口加工区(EPZ)和经济特区(SEZ)。世界银行(2008年)首次尝试界定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各种自由区:
自由贸易区被认为是封闭的免税区,目的是提供仓储和配送设施,支持贸易,特别是再出口。它们通常位于入境点附近,例如港口、机场或陆地边界。
出口加工区(EPZ)为制造业和相关活动提供奖励,特别侧重于出口,尽管有几个出口加工区允许进行非出口活动。
自由港被认为是自由区的更广泛的术语,因为它们包括相当大的面积,可以涵盖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各种活动和激励措施。
经济特区(SEZ)是一种自由港模式,特别适用于中国,作为在明确界定的地区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工具(Wang,2013)。
价格:¥0.00
价格:¥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