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8-08-29 09:02:11 来源:
[摘要] “是时候热起来了。”在谈及自2014年昙花一现的智慧社区应用时,安防从业人士老黄说道,“此前几年,相关技术不成熟,智慧社区单子太小、利润太低,很多厂商不会花费
“是时候热起来了。”在谈及自2014年昙花一现的智慧社区应用时,安防从业人士老黄说道,“此前几年,相关技术不成熟,智慧社区单子太小、利润太低,很多厂商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在这块;这两年,随着AI等技术的成熟落地,社区AI化改造是时候卷土重来了”。
智慧社区可以看做是智慧城市的迷你版,是一种市场概念,从市场建设层面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老旧社区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二类是新建社区,统筹建设智能化应用。
无论是新建还是后改,其中涉及政府跨部门协作较多,IOT、安防、AI、大数据等内容应有尽有。面对这些看起来巨大但结构冗杂的缩小版智慧城市项目,此前很多小型技术商根本就无力应对,但稍具规模的集成商又不愿精耕。主要矛盾体现在厂商实现这种技术应用的成本和物业需求方能支出的费用能不能匹配。
而就目前发展势头来看,社区AI化改造将会成为一块众人拼抢的香饽饽。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在弄清楚为什么说社区AI将会引发赛道内的玩家竞逐之前,首先得了解什么因素会导致社区AI化改造值得去做。
站在政府管理者角度来看,一直以来,很多一线、超一线城市人口流动大,房屋租赁较多,如何保障信息畅通、管理有序值得思考。社区AI化能将相关数据打通,加快电子政务的横向延伸,充分保障流动人口安全的同时,使得相关政策信息上传下达,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执政形象。
而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社区AI化能够改变自身在社区内的任何行为方式,包括生活、学习、娱乐等等。届时,整个社区就像一整张相连的网络,通过技术赋能,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提升自身生活的舒适度、安全度及幸福感。
于公于私,社区AI化都是众望所归的一大利好。但问题是,为何百利而无一害的智慧社区始终推广无果?理论的蓝图为何一碰到落地的挑战就荡然无存?
为什么此前做不成
一位传统安防厂商负责人告诉雷锋网,社区AI化改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此前还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提供完整的系统及产品;与此同时,由于社区AI化技术门槛不高,导致一个极小项目中也挤着很多厂商,而他们的软硬件又很难相互兼容,限制协同发展。
而此时,则需要集成商来负责构建整个平台,但由于该市场散且杂,大型集成商鲜有进驻,市场内大多集成商实力不足,也就造成系统建设的参与者众多,但缺乏最终的权威主导者,散兵游勇难以成势。
而在另一位地产商高管看来,除了以上所提两点外,社区AI化难以推动,主要是各个参与者对智慧社区的理解天差地别。
在他们眼中,社区AI化永远都是以“更好卖房”为目的,将其看做是一个噱头去提升房屋亮点以更快去库存。而之后的住户体验、服务等要素都不是重点考虑因素。
就技术提供商这块,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很多中小型厂商在前期开发、应用产品时并没有充分调研住户的具体需求及切身想法,缺少对人、屋、事相关数据的真实化和细致化采集和分析处理。而只是一味的堆砌服务,单纯为了抢地盘、夺先机,糊弄了事,为了智能而智能,以致于很多产品在开发、落地之后,根本无法使用。
而站在距离住户最近的物业公司这边来看,他们自身投入精力最多、日常处理问题也最多,但赚的利润也最少。也就是缺乏一个长期可行的、最现实的盈利模式及运营方式,久而久之,很多智慧化服务就变得迟钝且鸡肋。
社区AI化虽然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但能力最强的地产商不肯沉下心做服务、技术最强的设备商能力不够、最有热心的物业缺乏可持续服务基础。以上三点,也就让社区AI化之路难上加难。
为什么现在能做
事实证明,缺乏和谐的利益协同,单靠情怀并不能推动智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AI化的更好、更快推进需要结合各方的智慧。
从地产商这边来看,今年3月27号,万科董事长郁亮在年度发布会上表示,万科要从“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定位,调整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以树立房租赁行业领跑者这个目标。
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万科将正式进军物业。而这也就意味着,更多资源的进入能够更好地联动各方,以寻求更加的发展及运营模式,推进智慧社区的发展。
价格:¥0.00
价格:¥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