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05-19 14:48:22 来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加快,在机场、港口等国境口岸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会有人员发热。早期对流动人员的体温监测,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且为接触式检查
然而第一代红外测温技术,也暴漏出一些明显问题:测温精度误差较大,系统本身温度误差大于±0.4℃,导致误报;系统有效测温视场较小,只有在固定点测温,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测温效果。针对这些不足,改进后的系统,测温精度大大提高,能达到±0.4℃的人体测温误差要求;检测视场范围扩大,被测人员无需站在固定点即可完成体温检测。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此时全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基本都采用了新型的红外测温设备,改良后的产品具有测温精度高、检测视场大、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可同时检测多个目标。据统计,从2009年4月25日至12月31日,全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共发现输入性甲型 H1N1流感病例1029例,占国内输入性病例的45.5%,深圳、珠海、浙江、四川、厦门、福建等口岸发现输入性确诊病例比例达 70%以上。不断优化的红外测温技术,在近年的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疫情等防控工作,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检疫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红外低温监测
红外低温监测的过程比红外人体测温略简单:对低温物体进行测温后, 直接使用体表温度与低温报警阈值进行比较,当测温结果低于报警阈值时,系统做出低温报警响应。
2016 年 1 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检验检疫部门正式试用新一代红外低温监测设备, 该套设备与原有的红外测温仪集成与一体, 在进行人体体温监测的同时, 可以实时对旅客随身携带的低温物体进行监测、报警。 目前,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对旅客携带物采用的查验模式主要采用 X 光扫描技术,辅助以人员开箱查验、 检疫犬查验等等。 此种模式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存在判图失误造成漏检、 对低温物品无效、 检疫犬查验效果不稳定等。 红外低温监测设备对低温保存物品具有很强的灵敏性, 可以迅速甄别低温物品,并发出声光报警,为主动查验低温保存的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开辟了新思路。
数据显示,2015 年同期采用X光机扫描技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口岸未检出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2016年1月至6月,使用红外低温监测设备后,共检测可疑低温保存旅客携带物25起,其中14起是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检出率高达56%。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口岸引进的红外低温监测设备为口岸检验检疫行业首次,为查验旅客携带低温保存物品增添了新的有效方法,填补了业内空白。可以预见,随着红外低温监测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和广泛应用,在口岸检疫工作中,对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及特殊物品的检出率会大大提升, 阻断未知的疫病疫情随此类物品跨境传播, 维护国门生物安全大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红外测温技术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应用,在增加传染病疫情检出率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检疫查验的人力成本。红外低温监测设备在检疫检疫工作中的应用,是对原有设备新用途、使用新领域的积极探索。通过对原有红外测温技术使用领域的新拓展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实现将红外测温技术应用于监测入出境旅客随身携带的低温保存物品,填补了业内空白, 对原有检疫查验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此类红外低温监测设备的研发和试用,为检疫查验跨境运输低温保存的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和特殊物体增添了新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了口岸截获未经申报入境的特殊物品和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的概率,成效非常显著,对在国境口岸构建国门第一道安全防线,阻止外来风险入侵,维护国内民众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价格:¥0.00
价格:¥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