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10-10 15:08:22 来源:艾葳安检
[摘要]
科研人员、设备、资金等支撑条件今非昔比——
截至2018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兴建和投入使用了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考船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2018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预计为2.1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变,既向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也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庞大市场。
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创”“关键”“引领”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科技的词典里。科技领域不断崛起的新动能,正快速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科技创新释放了活力、培养了自信、找准了坐标,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信心足、路子对、基础好、市场大、拉动力强,中国科技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深耕基础研究,培育创新氛围,核心技术研发奋起直追
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让人警醒:我们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我国钢铁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钢材;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我国每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他国,高端汽车仍以外资、合资品牌为主……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卡脖子”问题早有洞见,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被人“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奋起直追。
——创新布局上,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院士认为,不仅要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还要大力支持有技术实力和创新意愿的龙头企业,让他们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合力攻关。
——创新方法上,要加大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地持续创新。
“有核心技术不一定赢,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输。”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由液晶显示领域的“小学生”跃升为全球老大,董事长王东升对创新有切身感受,“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面前不退让、诱惑面前不转向,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
——创新范围上,要向前一步,深耕基础研究。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基础研究的根子不深、底子不牢,缺乏源头活水。“我们应当在根子上找原因,在源头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牢根基、提供源泉。”
——创新文化上,大力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价格:¥0.00
价格:¥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