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01-02 15:35:51 来源:
[摘要]核与辐射科普常识—辐射防护
13.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于人类。
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使它们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将辐射对人造成的健康危害或风险限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以下,即在不过分限制会产生或增加辐射照射的有益的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为人们提供必要和适当的防护,充分理解辐射效应中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的特点,杜绝发生使人们所受到的剂量超过确定性效应的阈值,减少随机性效应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辐射安全。
14.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常称辐射防护三原则:
⑴实践的正当性。对于任何一项辐射实践,只有在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它有关因素之后,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当该项辐射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辐射实践才是正当的。
⑵辐射防护最优化。在辐射实践中所使用的辐射源(包括辐射装置)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这也是有时称之为ALARA原则。剂量约束小于等于国家辐射防护标准中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
⑶个人剂量限值。由于利益和代价在人类群体中分配的不一致性,虽然辐射实践满足了正当性要求,防护与安全亦达到了最优化,但还不一定能够对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防护。因此,必须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来自各项得到批准辐射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15.什么是外照射
外照射是指体外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β、γ射线、χ射线、中子等都能对人体全身或某个器官产生危害。一般来说,α射线不会导致皮肤的外照射危害。
16.什么是内照射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而造成的照射。放射性核素可以经吸入、食入、皮肤或者伤口进入体内,并不断地随排出体外以及放射性衰变而减少。
17.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区别是什么
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目标都是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分开来讲是,核安全的着重点在于维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采用纵深防御策略,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或减轻核事故的后果。辐射安全的着重点是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或减轻辐射事故后果。辐射防护是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距离、屏蔽。即减少受照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在人与辐射之间加足够厚的屏蔽材料。时间防护: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接受的剂量就越大。为了减少辐射照射,应尽可能地减少受照时间。距离防护:离辐射源越远,受照的剂量越小。屏蔽防护是人员与辐射源之间采用某种屏蔽物将射线吸收,从而减少到达人体的射线量,实现减少人员受照剂量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辐射类型,采用的屏蔽材料也不同。
19.内照射的辐射防护措施有哪些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20.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有哪些
根据辐射效应的发生与剂量之间的关系,把辐射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哪些效应。由于发生随机性效应的几率非常低,一般放射工作人员日常所受到那种小剂量情况下,随机效应极少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有“阈值”的效应,受到的剂量大于阈值,这种效应就会发生,而且其严重程度与所受的剂量大小有关,剂量越大后果越严重。具体的阈值大小与每一个个体情况有关。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重大的核与辐射事故下才有可能发生。
价格:¥0.00
价格:¥0.00